投資者保護主題教育活動
NVESTOR INTERACTION
5.15投保 | 避開投資“陷阱”,理性投資
投資者保護宣傳
培養(yǎng)正確投資理念
5月15日,是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,由中國證券監(jiān)督管理委員會設立,旨在積極倡導理性投資文化,強化投資者保護意識,全面構建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新格局。
2024年活動主題
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,以提升金融消費者風險防范意識和金融素養(yǎng)為目的,宣傳理性投資、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,持續(xù)推進行業(yè)誠信文化建設,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,服務金融市場高質量發(fā)展。
活動主要內容
普及金融投資基本知識、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投資觀念,圍繞“三適當”原則,向消費者充分說明產品基本信息、風險特征、收益特征、投向、費用等情況,倡導消費者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購投資產品,提升消費者科學理性選擇投資產品的能力。
普及理財與投資型保險的區(qū)別,宣傳購買投資型保險產品的注意事項,提示銷售誤導風險。普及養(yǎng)老金融知識,倡導消費者結合經濟情況、風險偏好,理性合理規(guī)劃自身保險保障。
提醒消費者遠離非法推薦股票基金期貨、非法代客理財等行為,警惕“保本高收益”等虛假宣傳,提高風險意識和防范能力,提示消費者通過正規(guī)渠道進行投資。
理財小知識
不存在“保本高息”理財產品
根據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《關于規(guī)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(yè)務的指導意見》,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(yè)務時不得承諾“保本保收益”。消費者應認清銀行理財、基金、信托、期貨等均不是存款,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,“保本高息”“專家保證”等均是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的常見套路,應提高警惕。
不輕信來路不明“小道消息”
消費者進行投資理財時應首選經金融監(jiān)管部門批準設立并頒發(fā)許可證的金融機構,不輕信通過網絡論壇、微信群、QQ群等傳播的“小道消息”以及無合法資質的機構或人員。如對金融業(yè)務存在疑問,可通過金融機構或監(jiān)管部門官方網站、熱線等咨詢核實。
不貪圖“一時便宜”因小失大
消費者要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理財觀念,切忌僥幸心理、賭博心態(tài)。對陌生來電、郵件推銷等非正規(guī)網絡途徑誘導投資行為保持警惕,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或掃描二維碼,不輕易授權非官方APP使用協議;拒絕與陌生人共享實時位置、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,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經濟損失。
投資陷阱的常見套路
非法集資違法犯罪分子為了引誘群眾上當受騙,達到非法集資目的,通常采取以下手段騙取群眾信任:
1.裝點公司門面,營造實力假象。
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,辦理工商執(zhí)照、稅務登記等手續(xù),貌似合法,實則沒有金融資質。這些公司或辦公高檔豪華,或投入重金通過各類媒體甚至央視進行包裝宣傳,或高檔場所(如人民大會堂)舉行推介會、知識講座,邀請名人、學者和官員站臺造勢,展示與領導合影及各種獎項,欺騙性更強。
2.編造投資項目,打消群眾疑慮。
從過去的農林礦業(yè)開發(fā)、民間借貸、房地產銷售、原始股發(fā)行、加盟經營等形式逐漸升級包裝為投資理財、財富管理、金融互助理財、海外上市、私募股權等形形色色的理財項目,并且承諾有擔保、可回購、低風險、高回報等。
3.混淆投資概念,常人難以判斷。
不法分子把在地方股交中心掛牌吹成上市,把在美國OTCBB市場掛牌混淆是在納斯達克上市;有的利用電子黃金、投資基金、網絡炒匯等新的名詞迷惑群眾,假稱新投資工具或金融產品;有的利用專賣、代理、加盟連鎖、消費增值返利、電子商務等新的經營方式,欺騙群眾投資。
4.承諾高額回報,編造“致富”神話。
高利引誘,是所有詐騙犯罪分子欺騙群眾的不二法門。不法分子一開始按時足額兌現先期投入者的本息,然后是拆東墻補西墻,用后來人的錢兌現先前的本息,等達到一定規(guī)模后,便秘密轉移資金,攜款潛逃。
避開投資陷阱的“三看三思三不要”
三看
一看:是否取得金融監(jiān)管部門(如人民銀行、銀保監(jiān)會、證監(jiān)會等)的批準文書,并向監(jiān)管部門核實真?zhèn)危?/span>
二看:投資理財產品是否在批準的經營范圍內;
三看:資金投向領域是否真實、安全、可靠。
三思
一思:是否真正了解該產品及市場行情;
二思:投資收益是否符合市場經營規(guī)律;
三思:自身經濟實力是否具備抗風險能力。
三不要
一不要:盲目相信造勢宣傳,因為他們往往拉大旗作虎皮;
二不要:盲目相信熟人介紹、專家推薦,因為他們也可能被騙了;
三不要:被高利誘惑盲目投資,因為高利息的錢都是自己的本金。